標籤

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

香港文化——「搭小巴」 之一

曾有來香港旅遊的台灣朋友問我,到底怎樣「搭小巴」?開版第一篇文章,就以「搭小巴」為題。旅遊書上介紹,香港最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,不外山頂纜車港島電車。對於中學以前,生活主要集中在九龍、對電車感情不深的筆者看來,小巴(又稱「van仔」)實在應該與纜車和電車齊名。

(圖片:香港巴士大典)
只要了解小巴的歷史,讀者應該都會同意。

1967年,香港左派暴動,在馬路放置「土製菠蘿(炸彈)」,市區巴士停駛。有一群人,他們不畏艱難,以生命賺快錢,用貨車非法載客。當時的港英政府,不但沒有取締這稱違法行為,反而認為做法可以改善交通,遂向這些「白牌車」(非法載客的車輛)發出運營牌照,這就是現代小巴的雛形。載客上限,就從當時的9人,慢慢增加到14人,再到現在的16人,行駛範圍也就逐漸遍布全港。

小巴最為人話柄,一是司機態度,二是路線不清,三是超速駕駛。然而,也就是以上三項集於一身,它才成為香港最有特色的交通工具。

香港小巴分為紅色(紅van),和綠色(綠van)兩種,除了車頂顏色,外形基本沒有分別。綠van又叫「專線小巴」,有固定路線和中途站,上車先付錢,情況基本上與一般巴士分別不大。紅van則不同,社會對它的評價頗負面,卻又提供快捷方便的交通服務,不少人對它又愛又恨。

 部分紅van司機的駕駛態度,的確令人咋舌。司機間的排隊爭位,搶先載客情況時有發生,筆者見識過最厲害的「粗口」,就是出於小巴司機之口,牽涉性器官的多,蔚為奇觀。速度方面,曾於凌晨2時,乘坐一輛紅van以時速140公里速度,在葵涌道飛馳,回想也覺得刺激。

 但回顧小巴的起源,想象在遍布菠蘿的路面行駛,講粗口、超速,一切變得理所當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